淮陽區平原農區生活污水治理:基于生態優先的智慧污水治理新路徑
發布日期:2024-04-17?瀏覽次數:作者:小編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恪守著“遵循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綜合利用”的基本原則,在生活污水治理領域提供了一種適用于平原地帶農村地區的新路徑,這種做法成本費用低、更易管控、可持續性發展且成效顯著。現在,淮陽區已投入大量資金4.3億人民幣,建設完工各種類型生活污水處理系統238座,綜合治理黑臭水體286條、坑塘360個,造福農民10萬余戶,整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從2018年的24%提高到61%,在智慧污水處理系統的賦能下,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首先,建立起“四種核心理念”,確定了綜合治理大方向。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治理的發展理念,緊密聯系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村莊整體布局規劃等多種因素,科學合理制訂了縣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保障綜合治理井然有序、系統性、高效化。并且,特別強調堅持生態優先、循環再利用,以“就近就地達到鄉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生態性解決”為主要目標,支持農村地區集中收集解決黑水,并合理利用;對解決達標的灰水,用作園林綠化、農業產業園區、農村地區“四園”(花園、菜園、果園、游園)澆灌、城市道路噴灑等。另外,深入推進示范引領、全域推進的發展理念,選取了管網完善、人員集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好的鄉鎮政府駐地、鄉村振興示范村、風景旅游村等展開示范試點,以保障群眾們充分感受到居住環境的持續改善。并且,高度重視建設與管理并舉、長效運行的發展理念,制訂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辦法》,嚴格監督項目選址、工藝設備、運維管理三個環節,建立起規模性、標椎化、專業系統化、社會化的運營管理機制。
其次,選用了“四種模式”,側重分類施治。全面推進集中型處理模式,始終堅持城郊結合、以城帶鄉的發展理念,將城郊村就近全都連入市政管網,展開集中統一處理。目前已建成運行17個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2萬余噸,服務人口約13萬人。并且,大力推進分散處理模式,針對分散的農戶以及學校、衛生室、養老院、企業等,修建了小規模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解決,日處理規模在10噸至30噸之間不等。另外,支持推進資源利用基本模式,推進污水處理“無害處理+資源利用”,充分運用氮磷自然資源和水資源,加強智慧污水處理系統解決方案。并且,探索推進生態性處理模式,以污水處理中的營養物質為主要原料,以氧化塘的食物鏈為生態產業鏈,對農村生活污水展開生態性解決。
再次,搞好“四項安全保障”,保障常態長效。增強多方面融資安全保障,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自2021年至今,累積安排1.5億元鞏固脫貧成果,并且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進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另外,以創建省級生態縣為突破口,努力爭取省級項目資金1000萬元、區級配套財政資金500萬元,實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增強智能監管安全保障。設立生態環境治理投資管理公司和城鄉生活污水治理運營公司,創建集“全方位監控、設備維護管理、智能調度系統、故障預警、數據整合、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污水處理監管系統。根據在線監控和視頻監控系統,實時掌握機器設備狀況,即時評定水體自凈潛力,從而實現了“自動化管理、綜合評定、遠程監測”。
增強分級管理安全保障。專門針對規模達到30噸的中央處理設施,實行“政府主導+專業運維機構+太陽能光伏電源”的管理體系,保障配套設施運轉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并且,規定一半以上的用電需求由太陽能光伏板供給,以降低運營成本和周圍環境影響。針對經營規模不夠30噸的分散型處理設施,由當地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來管理,有關部門進行必要的技術指導與監管,用電需求同樣由太陽能光伏板供給,達到配套設施運轉的“零費用”自我調控。
不斷完善自下而上、農民參與其中的落實機制,保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選址充分聽取民意,處理經營規模滿足群眾訴求,建設過程得到群眾監督管理,運行管理由群眾負責,實際成效由群眾評價。推動建立農村生態環境“網格員”規章制度,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日常生活網格化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