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構建數字水務管理體系,詳析智慧水務數字化轉型下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4-06-17?瀏覽次數:作者:小編
依據《中國水務行業藍皮書》的分析,我國坐擁全球第六的水資源總量,占據全球水資源的6.1%份額。然而,鑒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水資源持有量僅達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凸顯出水資源的相對緊張狀態。與此同時,我國智慧水務平臺管理行業正處在一個積極探索并穩步增長的時期。據統計,到2023年,中國智慧水務平臺市場的規模已達到251億元人民幣,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科技在智慧水管理領域的深層次應用,預示著這一市場的持續擴展將成為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國內水務管理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面臨著四大核心挑戰:
一、業務洞察能力待加強
傳統水務企業在向數字化轉型的征途中,普遍缺乏自主構建數字平臺的能力,高度依賴外部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技術支持。正面效應在于,這些科技企業憑借深厚的平臺建設和實施經驗,能設計出更為精準且實用的解決方案,不僅交付智慧水務平臺成品,還傳遞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理念,有力促進傳統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和數字化改革的深化。然而,問題同樣顯著:
1、傳統水企偏重穩健與可靠性,對數字化認識有限,與科技公司追求創新與效率的數據驅動管理模式形成觀念沖突,合作中易產生摩擦。
2、科技公司對水務業務的精髓把握不足,可能導致開發的智慧平臺與實戰脫節,未能充分賦能傳統企業;同時,水企人員的數據化能力亟需提升。 為此,水企應強化數據化認知,積極引入并培養數字化人才,并進行針對性培訓??萍脊疽嘈枭罨瘜λ畡諛I務的理解,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共促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
二、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滯后
構建智慧水務平臺體系,既需高屋建瓴的信息控制系統作為“軟實力”,也離不開“硬實力”——智能化設備在業務實踐中的堅實支撐。這里的“硬實力”指的是一系列智能化應用,它們依托廣泛的智能硬件集成,旨在消除數據孤立與信息壁壘,實現數據的直觀展現。智能硬件在智慧水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但針對特定水管理應用場景的定制化需求,使得直接套用其他行業的方案變得不可行。因此,“硬件智能化”成為當前智慧水管理發展中的短板,也是整個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障礙。
三、標準化框架不完善
我國智慧水務平臺的研發啟程較遲,且在頂層規劃方面存在空白。標準研究的滯后性,致使眾多水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部署階段缺乏一致的標準與規范框架,不同系統間呈現出顯著的異質性。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架構設計、功能模塊設計上,還反映在數據格式標準化、接口通信協議等技術細節層面。缺乏統一標準的指引,水管理行業的信息化建設難以形成協同效應,信息技術的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
我國的標準體制正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國家標準更專注于基礎通用領域,行業標準則側重于強化政府職能履行,地方標準則更注重體現地域特性。至2022年末,已有超過7.8萬項行業標準登記備案;地方標準約6.2萬項;自我聲明公開的團體標準接近4.9萬項;企業標準則高達260余萬項。
然而,針對水管理數字化的具體標準依然匱乏,亟需構建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為應對智慧水務標準缺失、滯后及重疊等問題,未來需進行系統性整理,全局規劃,并持續迭代各級各類別的標準,以指導智慧水務的合規、有序建設。各地水管理部門、水企、高等院校及水管理開發制造商等利益相關方應主動參與到智慧水務標準體系的構建中,共創既先進又適用的數字水管理標準體系,引領智慧水務建設走向全面規范化的新階段。
四、創新發展難題
智慧水務正引領水行業的變革,但同時也對運營模式、認知模式、技術創新等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供水排水運營模式改造難度大,業務流程與數字化轉型尚未實現深度融合,業務結構的重塑以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仍是一項艱巨任務;數字化轉型要求打破業務與組織之間的界限,推動水行業實現全方位、全鏈條、全業態的數字化轉型,這無疑是一項巨大挑戰;先進管理理念、給排水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夠深入,多元化、多層次的技術支撐體系尚未成熟,技術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精確把握智慧水務發展中的水管理數字化轉型的機遇與挑戰,合理利用數字技術,使其與水企的基礎建設、運營活動和商業模式深度整合,及時總結智慧水務建設的經驗與實踐,對于在新的行業格局下構建數字水務管理體系至關重要且必不可少。面對頂層規劃缺失、各方協作度不高、業務引導效能不足、監測數據質量不穩定、數據孤島現象嚴重、管理分散化等問題,必須提出有效的策略建議,明確實施步驟與預期成效,以探索水務管理運營的新模式,增強智慧水務平臺管理水平,最終促成從經驗型管理模式向高效智慧服務模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