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極限:城市如何以超負荷運作確保防汛與污水治理雙贏
發布日期:2024-06-21?瀏覽次數:作者:小編
長久以來,確保“防汛安全”同時“避免制雨季污水外溢污染”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難題。為了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輕對外界水體的污染負擔,各地紛紛展開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有報道稱,某地區在過去一年里,致力于通過讓污水處理廠維持較長時間的滿負荷乃至超負荷高效運作,來吸納并處理更多的初期雨水與污水,尤其是將運行水平持續控制在設計最大承受能力的130%,遠超常規設計負荷,以此提升其接納能力。
相關管理人員透露:“起初,我們擔憂超常效率運行可能會犧牲排放水質的穩定性,但經過實踐驗證,我們成功實現了既定目標。兩座設計處理量為百萬噸級別的污水處理廠已連續數月保持了排放水質的高標準穩定性,所有運行指標均表現優異。”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污水處理設施都能在極限負荷下保證水質不受影響。這一成就的背后,依托著兩項關鍵的前提。
首先,該地區的污水污染物濃度普遍低于設計預期,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COD)設計處理濃度范圍設定在350mg/L至450mg/L之間,而實際上日均值維持在較低的200mg/L至260mg/L區間。這意味著盡管水流量超過了設計標準,但得益于較低的污染物濃度,總體污染物負載并未超出設計上限,為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提供了可能。
其次,該模式的成功實施高度依賴于近乎完美的設備運行狀態。當污水處理廠以130%的超負荷狀態運行時,必須動用備用設備,降低了系統原有的冗余度,增加了運行風險。因此,確保所有設備,尤其是核心設備處于最佳狀態,成為維持此高效模式的必要條件。任何計劃采用超負荷策略的污水處理廠,都應預先進行技術革新與設備升級,確保即使在高強度作業中也能擁有足夠的設備備份能力,以應對突發故障,維系整個處理系統的高效穩定運行。
城市在面對防汛安全與污水治理的雙重挑戰時,通過創新思維與科學管理,已經探索出了一條以超負荷運作為特性的新路徑,力求實現兩者間的和諧共生。這不僅要求我們在技術層面不斷突破,如提升污水處理效率、優化運營策略,同時也強調了對基礎設施的精細管理和維護,以及對潛在風險的預見與防范。未來,城市管理者還需繼續深化對這一模式的研究與應用,利用智能監控、大數據分析等現代科技手段,更加精準地預測天氣變化與污水流量,確保污水處理廠能夠在保障出水質量的同時,靈活應對汛期的特殊需求。最終,實現城市在極端條件下的韌性增長,讓“超負荷運作”成為城市智慧管理的新常態,共同繪就防汛安全與污水有效治理的雙贏藍圖。
中交路橋科技基安云智慧污水廠管理平臺,實現對污水廠進行集中監控,真實反應污水廠的建設施工、生產、運維全過程狀況。通過智慧污水廠管控平臺對各個工藝環節設備設施進行集中監控,使得各級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準確、全面、直觀的了解和掌握生產狀況,進而實現對整個污水廠生產運維的統一指揮和智慧調度。同時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智慧污水廠數學模型,通過監測進水水質、水量,智能調節加藥量、曝氣量、污泥回流量等,以降低污水廠的生產運營成本,科學指導污水廠的智慧運營,實現整個污水廠的節能降耗、出水水質的穩定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