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花圖像識別智能加藥系統的應用,推動污水處理行業邁入高效低成本新時代
發布日期:2024-11-08?瀏覽次數:作者:小編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市場總規模已超過1400億元,并呈現出穩步增長趨勢。據行業報告預測,到2024年,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市場規模預計將顯著增長,并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翻番,達到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數量的增加、處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務范圍的擴大,同時工業廢水處理、農村污水治理等細分領域的需求增長也為市場規模的擴大提供了有力支撐。
根據目前我國已建類似AAO工藝污水廠實際運行經驗,在正常運轉情況下,二沉池出水指標COD降到50mg/L 以下、TP達到0.5mg/L、SS值達到10mg/L很難實現,因此,必須通過深度處理工藝進一步降低COD、SS、TP 等指標,才能使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A標準。
以前藥劑投加依靠運維人員觀測絮凝劑與原水混凝形成的礬花量多少和形態判斷,人力投入大,且十分依賴人員的專業素質及經驗,對頻繁水質波動的適應性較差。因此中交路橋科技對磁混凝系統中一組沉淀池加藥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加藥系統,在沉淀池過渡區安裝1臺水下圖像采集裝置,采用國產200萬像素水下工業相機,自帶LED發光管照明和自清潔機構,視頻采集軟件每秒觸發一次采集流水圖像,在池邊安裝現場弱電箱,用于水下圖像采集裝置供電并實現視頻信號光電轉換,圖像采集裝置的信號線為網線,通過光電轉換器轉換為光纜信號后,遠傳至控制室內,經過光電轉換接入智能加藥系統集成控制柜內的交換機。盡管水中礬花運動速度很快,該裝置也能非常清晰獲取礬花圖像。通過安裝先進的智能加藥系統,實現對現狀加藥點的智能化控制,降低人工勞動負荷和加藥成本,提高出水水質穩定性。
中交路橋科技智能加藥系統通過水下圖像采集裝置連續不間斷采集水中礬花狀態,實時分析礬花圖像中分布密度、平均面積等特征值,同時對比水質、水量等數據,通過 智能算法完成藥劑投加的智能判斷與控制,實時適應水質波動。該研究實現了混凝單元無人化智能控制, 減少了人工投入,顯著降低了磁混凝池藥劑投加量,節約了系統運行成本。
中交路橋科技基安云·智慧污水管理平臺(SSP),實現對污水廠進行集中監控,真實反應污水廠的建設施工、生產、運維全過程狀況。通過智慧污水廠管控平臺對各個工藝環節設備設施進行集中監控,使得各級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準確、全面、直觀的了解和掌握生產狀況,進而實現對整個污水廠生產運維的統一指揮和智慧調度。同時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智慧污水廠數學模型,通過監測進水水質、水量,智能調節加藥量、曝氣量、污泥回流量等,以降低污水廠的生產運營成本,科學指導污水廠的智慧運營,實現整個污水廠的節能降耗、出水水質的穩定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