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治水脈·共治新城—泉州開發區智慧水務管理平臺賦能全域營商生態
發布日期:2025-03-24?瀏覽次數:作者:小編
在泉州開發區,一場以“智治”破局、以“共治”聚力的變革正悄然生發,重塑著營商環境的基因密碼。聚力破冰突圍,泉州開發區建設同網共治平臺,加快數字生態和共治交響融合,以數字化之刃劈開傳統治理桎梏,以服務為橋接線,搭建智慧水務管理平臺,構建起“一網統管、一站通辦、多元聯動”的全要素融合智慧生態。
1、智慧平臺 織就“一張網”
當數據流動打破部門壁壘,治理便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走進泉州開發區社會治理中心,巨幅電子屏上跳動著實時更新的企業用電量、污水處理指標、安全生產預警等信息,17個職能部門的數據在此交匯,織成一張全域感知的“數字神經網絡”,構建起智慧水務管理平臺。
以前,環保部門不知企業能耗,安監系統不接消防數據,部門間像“盲人摸象”。為改變這種現象,泉州開發區引入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打造“同網共治信息化平臺”,將黨建、安監、環保等系統數據全量歸集,并創新“一標三實”(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動態更新機制,打造“全要素導入、全閉環辦理、全流程監督”的智慧治理體系。
用電量、用水量等經濟指標實時監測,“一標三實”信息動態更新,企業訴求從“多頭跑”變為“一鍵達”。在全閉環的管理中,企業訴求“一體化”調度,實時接入同網共治信息化平臺,由綜治中心統一派發給相關職能部門協同辦理,平臺對訴求件的“上報、轉派、接收、處理、反饋、辦結”處理全過程留痕,通過手機客戶端查看訴求件進度,對重點事件進行標記和督辦,督辦內容直接發送至責任單位,實現企業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
2、集成改革 架起“連心橋”
如果說數字筑基是“硬支撐”,那么服務集成則是“軟實力”。從“多頭跑”變“一門辦”,泉州開發區致力整合服務資源和各方力量,將服務鏈條拓展到平臺之外,以“減法”思維做優服務“加法”。
減法思維,做優審批辦事“高速路”。設立幫辦代辦處,5個部門16大項35小項業務,實行專區、專人、專業化審批和全程幫辦代辦服務,切實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和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創新“未辦成事”即時反饋制度,以問題倒逼流程優化,實現政務服務從“被動受理”向“主動破題”轉型,切實降低企業群眾辦事門檻與時間成本。
加法邏輯,構建便民“生活圈”。打造“10分鐘就業服務圈”,組建招工專班推行企業用工清單化、個性化幫扶,常態化實施崗位供需精準匹配。同時,設立就業驛站,集成政策咨詢、需求對接、技能培訓及困難援助等全鏈條服務,實現就業服務“零距離”、效能提升“加速度”;構建“15分鐘便民圈”,青創空間、近鄰會客廳等30余個載體星羅棋布,政策宣講、法律咨詢、健康義診等服務“菜單式”供給,便民服務“一站式”提供。
營商環境如水,企業如魚。泉州開發區以數字之智疏通“堵點”,以服務之暖融化“難點”,以共治之力激活“燃點”,讓這片創業熱土既留得住“候鳥”,更育得出“鯤鵬”。
(本文轉載于泉州晚報)